发布时间:2025-02-07 14:29:00 来自:网易科技
2025 年春节前后,DeepSeek 一跃成为中国 AI 大模型的代表公司。
他们创设的模型和应用,这个团队的研究进展和动向,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但或许是曾经的量化投资经历和低调习惯(DeepSeek 核心人士与幻方量化多有重叠),DeepSeek 公司的对外披露并不充分和系统。
但毋庸置疑的是,DeepSeek 需要巨量的投入。
不用提预算层层攀高的海外同行们,已经高达 5000 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Open AI,孙正义等主导的 AI 大数据投资计划)。
哪怕是梁文锋团队自己搭建的投资过亿的“萤火一号”的算力平台,以及后续买下的上万张高性能 GPU(高峰期价值 20 亿),以及外界并不了解的豪华团队都意味着巨额支出。
作为 DeepSeek 的核心创始人,梁文锋如何平衡这方面的预算和支出?他的财富从何来?他本人的资本成长之路如何走过?
令人好奇,也必然对未来影响深远。
一人扛起 DeepSeek 投资重任
从目前看,梁文锋就是 DeepSeek 唯一的大股东和最主要的出资人。
DeepSeek 背后的杭州深度求索公司里,梁文锋直接、间接持有 84.29% 的股份,并拥有几乎 100% 的表决权。
加之,DeepSeek 目前未有外部融资的记录。
所以,大概率的梁文锋个人和他控制的机构,就是这个中国 AI 代表公司的主要投入方,一力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投入。
不过,梁文锋自己在受访时,对财务投资压力显得轻描淡写。
他说:“(DeepSeek)短期内没有融资计划,我们面临的问题从来不是钱,而是高端芯片被禁运。”
财务“底气”何来
梁文锋的“底气”究竟来自于哪里?
纵观他的投资经历和创业史,他的财富“底气”大概率来自于三个渠道。
早年个人投资者时期的积累;近年私募量化创业的营收;以及外界不得而知的自营盘的投资盈利。
这其中,个人投资者的积累最为神秘,自营盘的投资盈利在前期较为关键,而未来有望持续支撑 DeepSeek 事业的还是要归属到私募事业中来。
不为人知的个人投资经历
回溯梁文锋的个人简历可以发现,他低调的个人投资经历对于他的事业发展其实非常关键。
不止一篇文章提及,梁文锋在浙江大学求学时期,就开始从事投资并颇有斩获。
而且,他硕士毕业后,又足足“自由职业”了三年,而没有给任何一家公司“打过工”。
作为一个五线城市走出来的小镇青年,寒窗七年读下的名校硕士,毕业后直接自由职业者,而不是“世俗”的找份工作,世间又有几人焉?
或者,换个思维来说,在 2010 年就足以让梁文锋放弃工作,悠然直接自由职业的背后,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投资策略和家底?
所以,大概率,梁文锋在正式私募创业前,就拥有数亿的传说,未必是空穴来风。
量化高频的黄金时代
梁文锋在 2015 年间,正式注册成立了杭州九章和宁波幻方两个投资平台,这两个平台也成为了它日后募资的主要平台。
这里要注意两个细节:
其一、梁文锋是 2015 年 6 月注册成立第一个私募量化公司的,这大概率的意味着在此之前,他已经正式踏上了量化投资的道路,并攻克了几个关键的基数环节。
其二、2015 年前正是量化高频套利的高峰时期,也是国内了量化投资第二个最容易赚钱的窗口时期。当时只要有好的程序,对套利的正确认知即可能赚上大钱,
此时回看,拥有强大创新和 AI 能力的幻方团队,大概率是不会错过量化投资的黄金时代。
类似的 2018 年前后,当主动投资万马齐喑时,量化的投资窗口期再度打开。
这两个阶段足可以为幻方团队的自营规模打下基础。
当年就有渠道信息称,幻方的自营规模达到了 10 个亿。要知道,早期的量化自营盘多数是公司团队内部“独享”的居多。
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幻方团队拥有的财务底气的“冰山一角”。
而从 2019 年到 2021 年,幻方的外部产品净值也普遍上升到了 300% 一线,坐拥更多资源的自营盘规模,增长前景自然相当可观。
私募量化的第一个千亿机构
2019 年后,A股市场进入一轮上升行情,先蓝筹股后小盘股,随之也带来量化行业的又一次爆炸性发展。
在这一轮发展中,技术上积累较多的幻方,成为了业界第一个突破千亿的私募机构。
按照量化行业“管理费+业绩提成”的收费模式,高峰时期,幻方的收益相当可观。
不过,经历高速增长后的幻方也面临规模扩张后的业绩挑战。
2021 年末,幻方量化发布《关于幻方近期业绩的说明》表示,最近幻方业绩回撤达到历史最大值,对此深感愧疚。
幻方量化当时还表示,2021 年幻方大部分投资者的收益依然为正,但相对指数涨幅来说,这个收益是不及格的。部分客户尤其是对冲客户遭受了浮亏,对此,幻方感到非常抱歉。
如今回头看,当时幻方的业绩其实还算不错,旗下中证 500 指增截至年内盈利 12% 左右,中证 1000 累计收益率在 16% 左右。
如果叠加千亿规模底数计算,当时幻方系年内收入可能达到大几十亿的级别。
或许是因为率先规模“冲线”后感受尤为深切,日后,幻方系旗下机构成为对规模控制、风险控制都较为严格的机构。
时至今日,幻方的规模亦在严格控制之中,在种种因素推动下,如今它们的规模已经退出了行业前五,落在 200 亿一线。
幻方又在走一条与其他头部私募量化机构不同的路了。
长线产品有望持续“贡献”
虽然,近年内已较少新产品,但幻方的几只存续产品整体表现算“可圈可点”。
来自私募排排网的信息,幻方量化目前仍“在册”并且至今存续时间最长的产品,是一只中证 500 指数增强策略产品。
自 2017 年 1 月运行至今,净值在 2025 年再次回到历史最高位一线(下图)。
这或许意味着,这类产品在未来可能的行情段,保留了获取业绩提成的可能。
未来与未来的未来
和如今暴得大名的 DeepSeek 不同,幻方量化的名气已落在兄弟公司后面。
但他依然可能在中长期支撑梁文锋的科技投入。
通常,一家量化对冲基金的收入和利润情况,主要有两个途径:
其一,基金固定管理费(通常为 1.50%/年,按照基金管理的总资产收取,可用来覆盖员工基本薪资、办公基础设施、渠道维护等)
其二,业绩提成(超额部分提取 20%-25%,这是基金公司的核心利润来源,与基金表现直接相关)
这其中,管理费属于一家对冲基金的基础性收入,可以保证公司层面运营稳定。而利润多寡对团队未来发展和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
从这个角度上说,幻方量化在历史上赚取的收入和未来的进项,依然可观。
而更引发遐想的是,未来 DeepSeek 技术突破后对幻方团队的“反哺”。
AI 大模型突破后带来的效率突破,可能在财富管理领域引发新的升级换代,这些都构成了幻方和 DeepSeek 共同的长期发展“背景板”。
这或许也会是梁文锋手头握着的未来的一把财富“密钥”。